
一、赛事名称
202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大赛
二、赛事背景
当前,新闻传播学院在不断持续性关注市场需求及社会实际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下,进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改进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积极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要求,守正创新,团结奋斗,聚焦学术研究、合作交流、成果推广、智库咨询、服务承办五大职能,紧紧围绕教育部开展的质量工程建设,围绕提高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围绕高等教育战线当前的热点和难点开展工作,服务教育强省建设,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赛事能力建设。而文化传播中心作为学院中一个重要的学生机构,也一直在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大赛理念,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鼓励激发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们创新尝试与刻苦钻研的积极性,我们决定举办“202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大赛”。
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大赛旨在提升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新闻实践技能,增强传媒学子的新闻业务生产能力,激发传媒学子的创新活力,力争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高水平、高素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促进学院教学实践成果展示和软实力构建。
三、赛事目的
(一)通过一线实践模式学习和主动创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迭自身的新闻产品的创作思维、创作模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创意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专业才华和学术潜力;
(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与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格局能力。
(三)展示当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实践成果,增强学院专业特色文化的软实力。首先,可在活动中邀请学院的优秀教师和业界导师担任评委或嘉宾,充分展示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校友资源;其次,可以通过比赛作品的呈现和参与人数等数据反映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此外,本比赛还可以向外界展示学院教学实践的精神内涵和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特色。
(四)利用新闻内容生产、新媒介技术运用、新媒体运营等形式,以比赛视角呈现参赛选手的作品内容,加强作品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同时,在比赛评选中设置创新得分项,奖励表现优秀的传媒作品。此外,通过文化传播中心的宣传渠道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比赛参与人数和影响范围,推动活动的特色化与丰富化。
四、赛事原则
本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的评奖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对参赛作品依照程序进行认真评议,着重体现比赛对大学生传媒实践尝试的引导价值。
五、组织单位
主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承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传播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
协办:新闻与传播学院灵动新闻团队、1080影视创作团队、文化传播团队、创新项目团队
六、参赛对象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均可参赛。
七、赛程规划
征集作品时间:2024 年 3 月 28 日—2023 年 5 月 17 日
现场评审时间:预计2024年5月中旬
颁奖活动时间:预计2024年5月下旬
八、赛事规则
(一)参赛主题
参赛作品围绕但不限定以下四个主题:
1.枝叶关情
历来民生无小事,作品以人文视角为出发点,以听民情、问民生,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话题为主题,深度挖掘事件或话题背后的人文民生内涵,展现其对个人、社会的影响。鼓励青年大学生走进街巷市井,通过深入调查或走访,基于真实的事件、现象或人,诠释“人民至上”的力度和温度。
2.攀高向新
当下“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项新技术生动亮相,既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更描摹出中国新质生产力火热的发展图景。透过“新质生产力”之热,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正加速向“新”而行。作品可展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创新成就。讲好新征程上中国机遇的故事、讲好新时代青年的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高、新形象。
3.青春色彩
作品内容紧密围绕“青春色彩”这一主题,展现青春的活力、激情、梦想等方面。可以基于有特色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同时要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观众对青春的思考,同时也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4.文化自信
三亚的浪花、泉州的簪花、上海的“繁花”、“尔滨”的雪花……这股文旅热,也照见了文化热。作品需基于真实的文化传承案例、现象或个人经历,不得虚构或夸大事实。通过探访一些具体的文化遗迹或匠人,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技艺、价值观。创作时可以融入参赛者对荆楚文化的个人思考、体验和感悟,使作品更具情感共鸣。
(二)赛道类别
1.新闻采编类
·包含文字、视频、音频三类新闻。
·限定为近180天内的事件或热点进行系统深入报道,秉承真实性原则,通俗深刻。
·以人文主义视角为出发点,关注社会、文化、人类情感等方面,深度挖掘事件或话题背后的人文内涵,展现其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消息类文字作品不超过 1000字,专题类文字作品不超过 3000 字。
·视频新闻时长不超过 5 分钟,专题类视频新闻时长不超过 10 分钟。
·要求MP4格式,清晰度为1080P及以上,总大小控制在 2G 以内。
·音频新闻作品时长不超过 10 分钟,要求 MP3格式提交。
2.微视频类
·结构清晰,故事完整。
·可以写实展现大学生的青春的活力、激情、梦想。或基于有特色的事件、人物或现象,见证独特生活气息与人文风情,展示充满烟火气的作品。
·自定义题材,内容积极健康,符合时代发展主旋律;
·微电影片长不超过 30 分钟。微纪录片片长不超过 20 分钟。
·提交格式均为 MP4,大小控制在 2G以内。
3.广告类
·平面广告作品、音频广告作品、视频广告作品均可。
·可以根据2024年大广赛品牌命题策略单内要求自由展开创作。
·内容健康,积极上进,符合相关法律与法规。
·音频与视频广告作品时长不超过 1 分钟,格式为MP3、MP4,大小控制在 2G 以内。
4.摄影类
·拍摄主题不限,可提交风景、人像、纪实等类别作品。
·可使用任意设备拍摄,作品黑白、彩色均可,可以单幅或组图形式提交,组图不超过5张。
·格式统一为JPEG,单张不超过20M,需保留作品的EXIF信息。
·提交作品时需用一两句话简述创作意象。
·可对作品做亮度、对比度或色彩饱和度调整,但不得做合成、添加或大幅度改变色彩等处理,不得在作品中嵌入任何标记、水印等。
5.媒体融合类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语态与形态更加贴近民生。即时性强、交互性强、共享性强,传播效果好。
·内容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自强”、“利民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或聚焦区域特色,例如荆楚地域文化或武汉历史文化。
·以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热度的融媒体作品为优。
·融合新闻作品:图文与短视频融合度高,时效性强,立意深刻。
·移动直播作品:策划周密,全面迅速准确地传播信息,体现参与性、同场感。
·H5 作品:主题鲜明,特点突出;体现互动性、技术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数据新闻作品:角度新颖、数据权威、叙事逻辑清晰、可视化美观、传播效果好,提交该类作品需提供使用数据与来源。
6.学术论文类
·参赛作品分为应用型研究、理论型研究两种。
·提交的论文学科必须隶属于“新闻与传媒”类,稿件的核心论题围绕“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相关“新媒体”运用等话题进行论述。
·内容新颖,具有学术价值,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且重复率应低于20%。
·提交的论文须按照标准学术论文结构与排版展开,以“word”格式提交。
·若论文为合著,作者不应超过 3 人,且投稿者应为第一作者。
7.创新创业类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
·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
8.新媒体运营类
·参赛作者需提供自己账号运营的真实数据,粉丝量、作品浏览量与点赞量
·如果参与直播类评比,则需提交直播运营的真实数据。
·以素材、选题、文案、推广数据等多维度标准作为评选的标准。
·报名参赛的作品须为参与者本人账号,其中所涉及内容均不存在版权纠纷
·不得涉及色情、暴力、宗教与种族歧视等,不得有反动、违法内容;
·主 (承) 办单位拥有作品的使用权,并承诺只将用于媒体推广宣传和展播,不涉及商业用途。
九、作品提交入口
参赛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灵动NEWS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参赛入口并提交作品,或扫描二维码以表单的方式提交作品。注意,在截止日期之前可反复修改已填写的作品信息。

十、评奖规则
(一)大赛将对参赛作品进行三个阶段评选。竞赛组委会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传播中心邀请校内外资深教师、专家、记者组成评委团队,集中逐级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二)大赛奖项参评标准清晰,单元设置明确。个人奖项的奖励对象为参赛学生及对应的指导老师。奖项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奖项数量不超过参赛项目总数的 50%;其中,一等奖不超过 10%、二等奖不超过 20%、三等奖不超过 20%。一个作品若有多位学生参与,则按次序排名前 5的可以列入获奖名单,指导老师排名前两位的可以列入获奖名单。
(三)主办方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布获奖名单,并接受监督。公布获奖名单后,主办方通知参赛获奖作者领奖。
十一、奖项预设
(一)“特别称号”系列奖
最佳创新项目奖:1名
最佳新闻记者奖:1名
最佳新闻采编奖:1名
最佳视频创作奖:1名
最佳广告创作奖:1名
最佳融合新闻作品奖:1名
最佳数据新闻作品奖:1名
最佳学术研究奖:1名
最佳新媒体运营奖:1名
优秀指导老师奖:10名
(二)单元奖项
一等奖:每个单元设1名
二等奖:每个单元设3名
三等奖:每个单元设5名
优秀奖:每个单元若干名
十二、参赛须知
(一)参赛人数要求
1.摄影类不超过2人/组;
2.新闻采编类、新媒体运营类、学术论文类不超过3人/组;
3.视频类、广告类、媒体融合类不超过5人/组;创新创业类不超过10人/一组。
4.指导教师人数:摄影类、新媒体运营类、新闻采编类不得超过1人/组;其他类别不得超过2人/组。
(二)参赛作品任何部分严禁出现参赛学生的系、姓名及其他特殊标记。
(三)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如使用他人素材,请与原作者取得授权,并在作品后标明出处。
十三、联系方式
大赛官方微信公众号:灵动NEWS
大赛官网QQ群:524919928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化与传播中心
2024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