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论坛:胡文江教授莅临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网络评论写作》网络文化讲堂

发布: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5-25浏览量:370

01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评?

5月23日下午,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文江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在一号教学楼圆顶教室开展题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网络评论写作》网络文化讲堂,并受聘为大学生通讯社成长导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兼宣传部副部长谢莎,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孟黎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瑛,副院长陈欣、何国军,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网络思政品牌传播中心全体成员、学通社网络评论中心学生记者、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学生代表参与论坛活动。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瑛主持聘任仪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宣传部副部长谢莎为胡文江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新闻类型主要有消息、通讯和评论三大类。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中引领时代风尚、提供社会正能量的主要形式就是网评。胡文江认为,相比消息和通讯,网评更具主观色彩且注重逻辑分析。一篇好的网评能输出价值观念、针砭时弊,对社会产生影响。

那么,一篇好的网评,又该具备哪些特质呢?胡文江给出了答案:立意上,要高屋建瓴;内容上,要就事理论,输出价值观念;对象上,要针砭时弊;观点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情感上,要见人见事见感情。

在新时期,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用户主要的信息接收入口的情况下,如果正能量的内容不够,那么负面信息的传播就会占据主流,对网络宣传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

过去组织的宣传十分低调,如果不主动跟上形势,就难以适应,很容易陷入被动。胡文江认为,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样式、新方法融入网络评论写作,旨在发挥网络评论写作的育人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来提升和发展自我。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拿着放大镜。新的传播语境下形成了“大网宣”格局,中央高度重视网评队伍建设,网评写作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

对于刚接触网评的新手同学,胡文江建议“多看、多思、多写、多改”,即学习优秀网评文章并尝试模仿写作,通过加强练习和坚持写作来提升网评写作能力。

胡文江认为,当前的信息社会传播存在着“社会需要高质量‘笔杆子’与人才储备不足”的供求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以社会客观需要为导向,培养有理想、会思考,学理论、懂政策,爱逻辑、善思辨的大学毕业生。

同时,在团队传媒人才培养上,我们需要以“有思考、有原创,有个性、有干预性”的方法,应对“原创文章不多与人脑开发不足”的学用矛盾。

胡文江认为,网络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响人的认知,让大家准确无误地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愚昧,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倒退,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低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图片

02

这十年,“红笔”都在做什么?

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胡文江主创了以汉江师范学院师生为主体的“红笔”网友俱乐部,其宗旨是“以自己手中的红笔承继革命先辈遗志,通过网评作品传播弘扬网上正能量”。

今年是“红笔”网友俱乐部成立的第十年,在这十年里,“红笔”始终遵守其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校园网络传播中,打造“党员干部爱看、深受师生喜欢”的网络传播特色品牌。

自2014年成立至今,“红笔”取得了众多荣誉。2016年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2018年入选湖北省重点网评阵地,是目前湖北高校在该领域的唯一性荣誉;2021年拿到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荣誉。

“红笔”网聚拢学生、成就学生、帮助学生,为教师与学生在网评写作上的双向奔赴搭建了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创作原创文章,培养有思考、有原创、有个性、有干预性的网评写作者,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胡文江强调,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笔杆子”,写评论起点是辞能达意,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东拼西凑、机械照搬。写评论起步是学习借鉴,可以模仿,可你不能总是邯郸学步、模式化,没有原创、没有思想、没有个性。

胡文江鼓励湖北二师新传院学子关注社会时政、积极学习网评写作,写作虽是苦差事,但苦中也有乐,能让同学们学会学习、思考、表达、吃苦、创造、奉献,为社会前行而发出个人有价值的声音!

03

新型育人体系的诞生:互联网美德家养成计划

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网络思政品牌传播中心主任方艳教授主持研讨沙龙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健全的人、让自我有获得感的人,从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展开。

根据国家政策,全国各地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对网络育人方面进行探索,但仍存疑惑,需要破题!面对高校网络思政资源分散、管理欠佳、服务面窄和服务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和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提炼出一个育人体系——互联网美德家养成计划。

方艳向胡文江介绍到,希望养成计划不仅更多地惠及学生,也能让他们去服务社会,实现真正的无边界,不是青年美德家,也不是学生美德家,而让这一主体性更强。

教育团队基于问题和政策背景初步建立了一个工作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教、管、服,提炼前面的三个关键并结合互联网的特征,就是资源共创,空间再长,时间延展。

互联网美德家养成计划以育人为本打造了一个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整合校园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建立双向循环精准对接和终身受用网络思政服务体系,在运作保障方面需要部院共建,加强校政校企合作,形成联动协同,并将网络思政落实到课程实践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中。

由校党委宣传部程丽鹃介绍学校的网评工作,经过一年来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效果,提升了学生和老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在如何调动老师参与评论的积极性,学生如何能够持久地坚持评论创作等方面,程丽鹃希望在进行深度探讨时,胡文江教授能传授一些经验。

胡文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复,他表示一定要“破圈”。一是政治上“破圈”,二是政策上“破圈”。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人起带头作用,把它作为一个政治任务,作为一个党建的抓手。其次,要建立奖励制度。

在答疑环节,同学和老师们积极向胡文江提问网络评论的相关问题,并得到细致解答。胡文江认为,写作虽是苦差事,但苦中也有乐。宣传学校,为社会前行而发出个人有价值的声音,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与各路高手对决,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作品问世,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了解更多学院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灵动NEWS”

记者|鲍玉娣 曾敏

摄影|陈广春

责编|曾敏

导师|肖南 方艳

审校|曾敏 肖南 杨雯 陈瑛

部门|灵动新闻·夜航船组

编审|灵动新闻·编辑部

机构|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