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黄馨悦,杨雯,摄影:袁诗涵)数智时代,数智技术正在重构信息传播生态,新闻传播学科正面临“理论框架重塑、实践范式迭代”的历史性挑战。2025年10月3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研究创新”为核心,举办高层次圆桌论坛。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委会成员、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博导齐聚,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共话学科转型,为新闻传播教育“智能突围”寻策问路。

开场致辞:锚定挑战,明确改革方向
论坛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晓主持,校领导与学院负责人率先破题,点出学科变革的紧迫性与核心目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吕辉在致辞中直指行业痛点:“智能技术正全方位改写信息传播规则,新闻传播学科若不主动求变,将陷入‘守旧即落后’的困境。”他从战略层面提出三大改革方向,为论坛划定讨论主轴:其一,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将数据分析、AIGC应用及伦理课程纳入核心培养体系,重构人才标准;其二,聚焦行业真问题,突破传统理论桎梏,发力智能传播原生理论创新;其三,打破高校与产业壁垒,构建“教科研协同体”,以产教融合激活实践育人动能。

“学科的内核、范式与边界正在被智能技术重塑,我们正站在‘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瑛进一步剖析学院现状,坦言“主动应对、前瞻规划”是破局关键。她表示,此次论坛旨在汇聚学界与业界顶尖智慧,为学院在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的系统性创新“找方向、定路径”,也为后续专家研讨埋下“问题引线”。
科研建设专场:避AI陷阱、锚定实践,探智能时代科研新方向
围绕“如何让科研不脱节、不被动”的核心问题,三位专家结合智能传播特性,提出差异化科研创新路径,观点鲜明且直指痛点。
李卫东:拒陷“AI被动陷阱”,主攻人机协同原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导李卫东直指当前科研误区:“若一味追逐AI技术应用,反而会陷入‘越拥抱AI越被动’的困境。”他建议,智能时代科研需聚焦“机器不可替代的价值”——即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提问能力,同时将“人机协同传播”“算法公共性”作为核心方向,突破现有理论框架,形成智能传播领域的原生学术成果。
韩运荣:以“自媒体实操”破题,让科研贴近行业真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韩运荣强调“科研要落地,而非悬浮”。她提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运营、行业项目参与等实践,沉浸式感知智能传播下的行业生态,避免“理论讲得通、实践用不上”的脱节问题,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踏实可用、能快速融入岗位”的人才。
陈虹:建“科研平台载体”,用项目制锤炼数据洞察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陈虹则从“平台建设”切入,建议依托智能媒体实验室等实体载体,以项目制推动科教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数据分析、内容创新项目中,锤炼数据洞察与创新思维——比如参与一次算法推荐效果优化项目,远比课堂上讲十次‘数据重要’更有效”。
教育改革专场:强专业、贴地方、优模式,构建智能人才培养新体系
如果说科研是“学科内核”,教育改革便是“人才输出通道”。三位院长结合高校特色与区域需求,提出差异化教育改革方案,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给出具体答案。
葛明驷:专业升级“破壁垒”,设数字新闻方向重构课程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葛明驷主张“从专业设置源头改革”。他建议,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增设“数字新闻学”“智能视听传播”等前沿方向,同时重构课程体系——将智能技术课程与传统新闻学、传播学伦理深度融合,既保留学科根基,又让专业紧跟技术趋势。
孙江:聚焦“应用型”特色,以产教融合强实战能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则立足“非985高校定位”,提出“差异化突围”策略:“不与顶尖高校拼理论深度,而要拼‘实战能力’。”他建议加大策划类课程比重,强化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等产教融合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
卿志军:借“区域优势”定制化,以工作坊制动态更新教学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卿志军则强调“因地制宜”。他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例,建议结合区域战略布局特色课程,同时采用“工作坊制”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比如自贸港跨境传播需求变化快,工作坊可以随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闭幕总结:锚定“智能传播架构师”目标,推动学科“脱胎换骨”
论坛尾声,陈瑛院长对专家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明确学院未来改革的“核心蓝图”。她指出,新闻传播学院的变革不是“局部调整”,而是“脱胎换骨”的系统工程,核心目标是“从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转型为智能时代的公共传播与内容创新人才摇篮”。
在具体路径上,她提出要以经典新闻学为内核、传播学伦理为基础、技术赋能为模块,打造“新闻学+”与“新媒体+”微专业,既保留学科根基,又赋予专业灵活性与前沿性。要把“智能传播”的基因,植入课程设置、科研方向、实践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培养能驾驭技术、坚守伦理、引领传播的“智能传播架构师”。

此次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汇聚了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领军声音”,更在于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厘清了“智能时代如何突围”的清晰路径。从发现问题,到碰撞对策,再到明确目标,论坛形成的战略共识与思维成果,不仅将为学院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更将为区域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智能转型”提供参考——在技术重塑行业的浪潮中,以教育改革为基、以科研创新为翼,推动新闻传播学科从“适应时代”走向“引领时代”。
